課程鍊接:http://www.hainanu.edu.cn/zy_jingpinkecheng/asp_index_show.asp?id=13806&bbsid=1022&fuji_bbsid=1010&DW
本課程是海洋學院水産養殖專業的主要專業基礎課程。當前,病害已成為制約整個水産養殖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旨在讓本專業學生系統了解與掌握魚類、蝦蟹類和貝類等海水養殖動物疾病發生的原因、病理機制、流行規律以及各種常見海水養殖動物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本課程的教學内容、教學特點以及學習方式如下 :
1. 教學内容:本課程的主要教學内容包括:(1) 概論:主要講述海水養殖動物病害學的基本概念、國内外水産病害研究發展簡史、水産動物病害發生的原因以及水産病害控制的理論與方法等;(2) 免疫學原理及其在水産病害診斷與防治中的應用:主要講述水産動物免疫的特點、種類以及影響水産動物免疫效果的主要因素,并以這些知識為基礎,重點讓學生掌握水産病害診斷常用的免疫學方法以及水産動物病害預防與治療的免疫學方法等;(3) 病理學基礎簡介:主要講述疾病發生與發展的有關概念以及物質循環障礙和血液循環障礙的種類與特點等;(4) 常用藥物及其作用機理簡介:主要講述水産病害防治過程中的藥物使用原則、主要的藥物種類及各種藥物的作用機理與作用範圍,特别介紹水産無公害養殖中的藥物使用标準以及禁用藥物的種類等;(5) 赤朝和水質污染:主要講述赤朝和水質污染的定義、赤朝和水質污染的種類、發生原因以及預防和控制方法等;(6) 水産養殖魚類、蝦蟹類和貝類疾病:主要講述我國特别是海南各種主要水産養殖魚類、蝦蟹類和貝類的主要疾病種類以及各種主要疾病的發生特點、症狀與病理變化、流行規律、危害情況和預防與治療措施,對于一些重大流行病,還重點介紹當前國内外的研究概況及其發展趨勢等。
2. 教學特點:本課程的總體教學特點是,授課教師努力通過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重點掌握與本課程相關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在水産病害研究以及水産病害診斷與防治中的分析判斷能力與創新決策能力,不但使學生了解與掌握當前常見水産病害的種類與防治方法,還要使學生具有針對新發病例進行科學準确判斷的能力。通過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獨立治學能力以及人際溝通與交流能力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了實現以上教學目标,授課教師采用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有:(1) 教師自己努力加強自身修養,不僅要努力備課和授課,還要從各方面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與感染學生,在課堂上要對學生嚴格要求,在課後要成為學生的朋友,努力在各方面成為學生的表率;(2) 加強基礎知識的講授,通過查閱大量相關資料來補充基本理論的授課内容,将教材中隻有48頁(全書共347頁)的教學内容利用近一半的授課學時進行講授,使學生能牢固掌握本課程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為分析判斷能力與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3) 通過啟發式、提問式、讨論式和總結式等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4) 全面采用多媒體教學,充分利用授課教師在平時學習、科研與生産中收集和總結的與授課内容相關的照片、标本和圖表,在課堂教學中以幻燈片形式向學生展示,努力變抽象教學為形象教學,增加學生的理解力;(5) 每堂課利用約10分鐘的時間由學生提問,并針對學生自己提出的問題組織全班同學進行讨論,引導學生得出合理的結論,以提高學生正确的分析與思維能力。
3. 學習方法:學生對本課程采用的學習方法主要有:(1) 教師課堂授課,通過教師的系統講授使學生系統學習相關的知識;(2) 課前預習:教師在授課前将授課的多媒體材料拷貝給學生,并要求學生在課前進行必要的預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對相關内容提問來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情況;(3) 課後作業:在每個章節結束後,就該章節内容布置一定數量的課後作業,鞏固相關的學習内容;(4) 課堂提問與讨論:每堂課有約10分鐘的學生提問與讨論時間,通過提問與讨論,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5) 實驗教學:本課程共有18學時的實驗教學,設置了7個驗證性實驗(共14學時)和1個綜合性實驗(4學時),學生通過實驗課程的學習來增強對理論課程的感性認識和提高動手操作能力。